航天工程大学是我军系统培养航天人才的高等教育院校。大学是新一轮军队院校调整改革后,全军“双重”(重点院校、重点学科)院校、全军首批国防科技创新特区工作站设站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战略支援部队共建大学。这里是我军高素质新型航天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航天科技创新的前沿高地,是航天领域的高端智库,更是青年学子献身国防事业、放飞航天梦想的知识殿堂。
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和深厚历史积淀的军队院校,伴随我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伟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新一轮军队院校调整改革中,经习近平主席和中央军委批准,以原装备学院为基础重建为航天工程大学,地位更加重要、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大学主要面向全国全军培养航天领域指挥军官、技术军官、士官、文职人员和军民融合人才,承担航天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军民融合和国际合作等任务。近些年来,大学始终突出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中心任务,先后培养了以航天工程指挥长、总师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走出了我国第一代航天员和不少共和国将军、师团职领导干部,造就了众多航天指挥人才和工程技术骨干。
大学建有军事学、工学、理学、管理学等覆盖航天高技术及战略支援关键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专业体系。设有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 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授权点、5 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24 个本科专业。沈荣骏院士、庄逢辰院士、杨元喜院士在大学设立院士工作室,拥有一批国家、军队优秀教师和知名科技专家,160 余名教授、副教授,190 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有40 余人获何梁何利奖、中国航天基金奖、中国科协“求是奖”,50 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大学先后承担千余项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航天装备型号研制任务,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 项,一、二等奖6 项,获国家级和军队级教学成果奖50 余项,获国家级、军队级科技成果奖440 余项,申报知识产权400 余项,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