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EMPLOYMENT NEWS
应用物理学
发布日期:2019/09/09 浏览量:3569

一、专业概况

应用物理学专业是学校最早设置的本科专业之一,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

1986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招生。从1986年设置应用物理学专业至1999年的14年间,共招收了7届学生,合计152人,我校德高望重的物理教师冯世瑄、戈革、乐光尧、贾瑞皋等参与了专业的建设与教学工作。自2000年起,应用物理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快速发展,专业开始连续招生

2007年应用物理学专业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采用“2+2”或“3+2”模式联合培养国际化物理专业人才,有20余人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留学。

应用物理学专业建设在调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这一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出与能源相关人才的社会需求会不断扩大,在石油石化行业特色鲜明的学校中,理科性质的应用物理学专业要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学科的作用,利用行业的丰富资源,培养适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物理学与能源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从2000年开始立项“具有石油工业特色的应用物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应用物理学专业及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物理理论与石油工业应用相结合的物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等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到2003年基本形成了成熟的“刚性物理基础,柔性专业方向”、具有“物理+能源”特色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物理+能源”特色的培养方案,灵活的专业方向,完备的培养体系,实践教学一体设计,全程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社会需求人才。

应用物理学专业下设“油气能源物理”、“核物理方法与技术”2个专业方向,建有“智能仪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和“核物理实验室”,同时拥有一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截止到2021年,本专业共培养毕业生23届,累计毕业生总数1300余人;现有在校生2个班60人。毕业生中既有“山东省十佳辅导员”赵伟、“山东省十大好人”田永芹、“山东省十佳毕业生”张卫强等这样的突出代表,也有一批默默工作石油行业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级专业人才。

经过近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应用物理学专业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师资力量雄厚,实验条件优越,有学校石油主干专业的支持和配合,有物理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的支撑,具备了良好的办学条件和较强的办学实力。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各类科技文化活动和学科竞赛中有20多个集体、500多人次获各类各级奖励,其中全国挑战杯、全国电子电路设计大赛、全国英语竞赛等奖励10余人次。2007年以来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承担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0余项。外推保送研究生100余人,全部为国内著名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其中清华大学6人、北京大学8人,中国科技大学15人、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等研究所20余人。

5年来,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英语四级和六级通过率分别为76%和25%;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70%;考研录取率35%;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获省级以上各类奖励和荣誉24项;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在85%以上,居山东省同类理科专业前列。

 

二、办学特色

1)应用物理学专业理科特色鲜明,物理基础理论厚重,专业课程实用,紧密结合石油勘探开发,地球物理探测以及核技术应用,整体水平处于全国同类院校和山东省应用物理学专业先进水平。

2)刚性物理基础,柔性专业方向,在物理理论基础培养刚化的情况下,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随时调整专业方向。近几年三次调整了专业培养计划,面向石油工业设立了“采油物理”、“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以及“核电及核技术应用”三个主干方向,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突出了能源院校应用物理学专业的特色。

3)拓宽专业口径,增加了十几门工程基础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扩展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4)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实验条件优越,有学校石油主干专业的支持和配合,有物理学一级硕士点的支撑。

5)培养的学生物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近几年学生一次就业率连年在85%以上。

 

三、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求、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

1、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能源物理应用领域的专门知识,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能在应用物理学科、交叉学科以及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研究、教学、新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部分毕业生适合在相关学科领域进一步深造。
通过5年左右实际工作的锻炼,使毕业生成长为科研岗位和技术研发岗位的骨干、生产岗位的技术管理者,达到:
1.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具有较强的职业安全意识,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2. 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能在一个科研、设计或生产团队中担任组织管理者或重要角色;
3. 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自我更新知识,提高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了解物理领域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前沿与最新动态;
4. 具有较广泛的学科适应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能够独立从事能源物理等相关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工作。

2、人才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人文素养、身心素质、职业素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具有物理学领域所需的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够有效应用这些知识和工具解决物理学的描述、建模、求解等相关问题;
3. 具有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受到科学思维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具有批判性思维,了解应用物理学相关领域的发展前沿和趋势,并能够发现、辨析、质疑、评价应用物理学领域的现象和问题,表达个人见解;
4. 掌握能源物理方法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应用专业知识对相关领域复杂问题进行判断、分析和研究,得出独立结论,提出相应对策或解决方案;
5. 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恰当使用现代工具对应用物理学领域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处理,解决实际问题;
6. 具有英语运用能力,具备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能力,关注全球性问题;
7. 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使用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与业界同行、社会公众就应用物理学专业领域现象和问题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
8. 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和活动策划能力,能够在物理学科及交叉学科团队活动中发挥个人作用,并能与其他成员友好合作,积极共事;
9. 具有创新意识、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自主学习与适应发展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技术开发能力。

3、课程设置

应用物理学专业构建了“一个环节、两个平台、三个模块”的课程体系。

“一个环节、两个平台、三个模块”即实践与创新教育环节,整个课程体系构成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平台,公共基础、物理基础和专业方向为三个课程模块。物理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普通物理学(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9门课程,全部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全面提高了物理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保障了“刚性物理基础”的培养目标。以学校石油等能源优势学科的主干课程组建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用高新技术及学科研究进展充实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实现灵活专业方向的实用性与先进性。整个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和创新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实现应用性和创新性的培养目标。

2006年理论物理系列课程被批准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普通物理学(理科)被批准为校级精品课程,2009理论物理系列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先后编写出版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电磁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物理学前沿名题欣赏》、《近代物理实验》、《物理实验教程》等6部教材。

公共基础模块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物理基础模块课程由物理学科承担,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由相应方向的学科承担,充分利用了学校的整体优势。

“一个环节、两个平台、三个模块”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4、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依托校内、外优势实践教学条件和资源,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贯穿全学程整体设计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内容又有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等多个层次,构建了一体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依托山东省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了实验室和大学生物理创新基地等实验条件建设,建立了实验室全面开放的管理新体制;通过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学术活动、实验室开放等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专业方向的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了学生到一线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并形成常规机制。

一体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空间上强化了课内外一体、校内外结合,在时间上强化了贯穿全学程始终,注重了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既保证了“大众教育”质量,又突出了“精英教育”特点;既可保证大面积教学质量,又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四、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结构

应用物理系是应用物理专业的主管单位,全系现有教职工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4位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先后发表教学论文23篇;承担和完成教学改革项目4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7项;获教学成果奖励2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0项;发表科研论文24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10篇;主持和承担科研项目6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5项;获科研成果奖励32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5项。

2、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与培养措施

应用物理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一支学历层次高,梯队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素质优良,开拓创新,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队伍。依据科学有效、稳定有序的原则,通过积极引进、脱产攻读学位、在职培养、优化调整等方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快青年教师培养,提高学历层次,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大于70%,10人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培养12名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业带头人。努力使青年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中老年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全面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较扎实的核物理和油气物理应用领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能在应用物理学科、交叉学科以及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研究、教学、新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部分毕业生适合在相关学科领域进一步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