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生规模、结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9届毕业生共有6419人,其中本科生4570人,硕士生1742人,博士生107人。2019届毕业生中男生4268人,女生2151人。
2.毕业生生源地及民族
2019届毕业生来源覆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台湾地区,其中以山东、河南、河北、新疆、安徽、四川、甘肃等省份为主。
2019届毕业生由25个民族组成,其中以汉族毕业生为主,占到毕业生总数93.27%。少数民族毕业生中,满族、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土家族的毕业生相对较多。
截至2019年7月1日,2019届毕业生离校就业率为93.32%,其中博士生就业率为93.46%,硕士生就业率为94.78%,本科生就业率为92.76%。
我校自2019年9月至12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0日,我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5.48%。其中博士生就业率为98.13%,硕士生就业率为97.47%,本科生就业率为94.66%。
三.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
1.毕业生整体就业流向
2019届6419名毕业生中,签约派遣311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8.54%;升学187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9.24%;定向和非派遣就业64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0.00%;出国(境)35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45%;劳动合同87人,占毕业生总数1.36%;灵活就业54人,占毕业生总数的0.84%;自主创业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0.05%;待就业29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52%。
图3-1 2019届毕业生就业流向
2019届本科毕业生共4570人,其中签约派遣1857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40.63%;升学1753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38.36%;出国(境)297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6.50%;定向和非派遣就业348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7.61%;劳动合同40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0.88%;灵活就业29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0.63%;自主创业2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0.04%;待就业244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5.34%。2019届硕士毕业生共1742人,其中签约派遣1198人,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68.77%;升学124人,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7.12%;出国(境)49人,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2.81%;定向和非派遣就业265人,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15.21%;劳动合同36人,占硕士毕业生总数2.07%;灵活就业25人,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1.44%;自主创业1人,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0.06%;待就业44人,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2.53%。2019届博士毕业生共107人,其中签约派遣61人,占博士毕业生总数的57.01%;出国(境)4人,占博士毕业生总数的3.74%;定向和非派遣就业29人,占博士毕业生总数的27.10%;劳动合同11人,占博士毕业生总数10.28%;待就业2人,占博士毕业生总数的1.87%。
2.签约就业毕业生就业流向
(1)就业行业
统计结果显示,签约毕业生中,“制造业”(21.93%)、“采矿业”(15.9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2.26%)是毕业生就业数量最多的三个行业。
表3-1 2019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表
行业 | 本科 | 硕士 | 博士 | 合计 | 占签约毕业生 总体比例 |
制造业 | 516 | 336 | 3 | 855 | 21.93% |
采矿业 | 335 | 272 | 15 | 622 | 15.95%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352 | 125 | 1 | 478 | 12.26% |
建筑业 | 283 | 59 | 1 | 343 | 8.80% |
教育 | 113 | 113 | 53 | 279 | 7.16%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49 | 160 | 4 | 213 | 5.46%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64 | 129 | 20 | 213 | 5.46% |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 | 137 | 46 | 2 | 185 | 4.74%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108 | 72 | 0 | 180 | 4.62%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88 | 53 | 1 | 142 | 3.64% |
金融业 | 70 | 71 | 0 | 141 | 3.62% |
批发和零售业 | 70 | 24 | 0 | 94 | 2.41% |
房地产业 | 34 | 18 | 0 | 52 | 1.33%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19 | 9 | 0 | 28 | 0.72% |
住宿和餐饮业 | 10 | 7 | 0 | 17 | 0.44% |
农、林、牧、渔业 | 14 | 3 | 0 | 17 | 0.44%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6 | 9 | 1 | 16 | 0.41%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0 | 12 | 0 | 12 | 0.31%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2 | 5 | 0 | 7 | 0.18% |
军队 | 4 | 1 | 0 | 5 | 0.13% |
(2)就业单位性质
表3-2 2019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单位性质 | 本科 | 硕士 | 博士 | 合计 | 占签约毕业生比例 |
国有企业 | 1077 | 711 | 18 | 1806 | 46.32% |
其他企业 | 922 | 349 | 11 | 1282 | 32.88% |
三资企业 | 176 | 107 | 0 | 283 | 7.26% |
党政机关 | 43 | 107 | 3 | 153 | 3.92% |
科研设计单位 | 20 | 82 | 15 | 117 | 3.00% |
其他事业单位 | 14 | 90 | 4 | 108 | 2.77% |
高等教育单位 | 1 | 44 | 50 | 95 | 2.44% |
中初教育单位 | 14 | 33 | 0 | 47 | 1.21% |
部队 | 5 | 1 | 0 | 6 | 0.15% |
2019届毕业生主要就业的单位性质是国有企业(46.32%)和其他企业(32.88%)。
(3)就业单位类别
2019届毕业生中,有1449人到世界500强企业就业(见表3-3),占签约毕业生的37.16%。
表3-3 2019届毕业生到世界500强企业的就业情况统计
学学 历 | 就业数 | 毕业生人数 | 占毕业生总数比例 | 签约毕业生人数 | 占签约毕业生比例 |
本科 | 825 | 4570 | 18.05% | 2274 | 36.28% |
硕士 | 593 | 1742 | 34.04% | 1524 | 38.91% |
博士 | 31 | 107 | 28.97% | 101 | 30.69% |
合计 | 1449 | 6419 | 22.57% | 3899 | 37.16% |
(4)就业地区
由图3-6可以看出,我校毕业生主要就业地区是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在山东省就业人数最多,为1860人。
图3-2 2019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3毕业生国内升学流向
2019届毕业生中,升学187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9.24%,其中超过90%的毕业生升学至“双一流建设”高校及中科院下属科研院所深造。本科升学1753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38.36%。
表3-4 2019届毕业生升学院校Top20(单位:人)
升学院校 | 学校类型 | 本科生 | 研究生 | |
1 |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667 | 45 |
2 | 天津大学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 64 | 7 |
3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52 | 7 |
4 | 山东大学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 46 | 3 |
5 | 大连理工大学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 46 | 3 |
6 | 华中科技大学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 30 | 2 |
7 | 西安交通大学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 29 | 1 |
8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 26 | 3 |
9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 26 | 0 |
10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其他 | 25 | 2 |
11 | 东南大学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 25 | 1 |
12 | 电子科技大学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 23 | 0 |
13 | 浙江大学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 22 | 2 |
14 | 北京交通大学 |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20 | 0 |
15 | 西北工业大学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 19 | 0 |
16 | 重庆大学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 19 | 0 |
17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 17 | 3 |
18 | 华东理工大学 |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 16 | 1 |
19 | 湖南大学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 15 | 0 |
20 | 南开大学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 15 | 2 |
4.毕业生留学
2019届毕业生中,出国(境)35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45%。主要前往的留学国家是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表1-7列出部分留学院校及人数。
表3-5 2019届毕业生留学院校Top10(单位/人)
留学院校 | 国家或地区 | 人数 | |
1 | 亚琛工业大学 | 德国 | 46 |
2 | 德国卓越大学留学项目[1] | 德国 | 27 |
3 | 新南威尔士大学 | 澳大利亚 | 12 |
4 | 谢菲尔德大学 | 英国 | 10 |
5 | 莫斯科国立大学 | 俄罗斯 | 8 |
6 | 卡尔加里大学 | 加拿大 | 8 |
7 | 昆士兰大学 | 澳大利亚 | 7 |
8 | 利兹大学 | 英国 | 7 |
9 | 悉尼大学 | 澳大利亚 | 6 |
10 |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 荷兰 | 5 |
4.毕业生创业
2019届毕业生中,共有2名本科生,1名硕士生成功创业[2],创立的企业分布于2个传统行业、1个新兴信息产业[3]。我校石油工程学院2019届研究生吕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与合伙人共同创办创造太阳能源服务(青岛)有限公司,打造“中非职业教育培训和人文交流服务平台”,为在非企业、援非机构和非洲技能需求者提供培训服务。公司目前下设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三个海外分公司和阿曼、赤道几内亚两个办事处。目前乌干达培训基地占地21亩,获得乌干达教育部、工业训练局、劳工部颁发的培训许可,以及IWCF等6项国际资质,2018年共培训2311人,帮助2228人实现就业,18人创业。吕健创业事迹被中国国际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并且入围2019年度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