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张翔,男,福建人,理学院光学工程研究生,成功签约福州京东方。本科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攻读硕士期间,曾任理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副部长;先后获得学业奖学金三等奖学金和一等奖学金,获得“优秀研究生干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博萃节科技学术活动优秀组织者”等荣誉;英语四级水平;持有C1驾驶证和“ISO900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资格证书;曾申请了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在西光所联合培养近2年。
我是在研二暑假时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去向。由于我在研一的暑假就申请到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因此,在考虑准备自己未来打算的黄金时期,我都是孤身一人在西安,这就使得我不得不提早做出更多的努力。一开始,我的打算有2个:1,读博or出国;2,入职企业。为此,我对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就升学来说,我不排斥,个人优势是读博的话,我所在的研究所有较好的科研资源,便于我硕士科研工作及成果的积累,以及打下较好的导师资源,出国的话,我的所里导师也有较强的海外关系,并至今仍在海外工作,且愿意接受我的出国申请。个人劣势是英语能力不行,科研能力仍有待提高。升学好处是更好的学历以及相对稳定清晰的未来(高校及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升学不足是作为独生子女且是远离山东的福建人,对于家人的照顾不足,且随着科研方向的深入和细化,以后回到福建的机会也不多。就工作来说,我不想加入到公务员行列,虽然这是个回家的好机会,也有一定的把握。因此,我更关注于国企和外企。个人优势是有联合培养经历,有学生工作经验,有一定的科研成果,无论是科研技术还是行政管理均有一定的优势。而且本科硕士都是211,这在国企应聘中不会受限。在南方光学企业较多,就业机会多,且在本科求职过程中跟一些企业建立了联系。个人劣势是石大以及光学专业在南方缺乏足够的知名度,经常出现hr问我是不是北京校区之类的情况。英语水平不够。就业好处是回家且开始独立承担生活重担。升学不足是在国企和外企的晋升过程中,会有学历瓶颈。工资起点低于博士和海归。
回首那段犹豫徘徊的时间,虽然因为考虑时间久用了近2个月,以至于错过了BOE的9月研发招聘,但是,我觉得还是值得的,让我后期高效的应聘。在9月中旬,错过BOE研发招聘之后,我确定了就业的打算。我知道我是要回家且追求国企或是外企的工作,因此,我对于学校的就业信息就减少了关注,重点是关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就业信息。因为,所里提供的就业指导及相关服务不多,而西安许多高校的招聘会是仅限本校学生拼学生证入场,我无法参加,从而重点关注了西电。在求职过程中,我没采用海投战术,每几天查看一下福州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就业信息,并每天看看西电就业微信号的推送,奔着回家起码是回东南几省、从事本专业的目标选择心仪的企业。先后投了厦门、福州的多家显示器及上游公司,以及本科时联系的企业,但是都石沉大海。这时,我在西电参加的扬州市组团招聘上有2家企业通过简历筛选,等待电话面试中。同时,合肥的一家私企,以及江苏的一个研究所都网申成功。有了可以选择的机会,我就开始回到福建省内就业上,这是BOE也开始了全岗位校招。我感觉这十分吻合我的所有需求,因此,我把少得可怜的假全请了,回到学校参加应聘。这时,由于宣讲会上得知福建BOE的需求较少,而合肥BOE较多,我多次犹豫是否转投合肥,最后在跟家人的沟通下,坚持福州。结果挂了。当时,我因为是自己太紧张了,加之没同意HR建议我去合肥的邀请。这时,江苏的研究所也石沉大海。我也很沮丧。多亏家人的鼓励和建议,在漫长的半个月等待之后,福州BOE的第二轮电话及视频面试来了,因为有了一次BOE的面试经历,我顺利拿到了offer。
求职心得:
1,前期的自我剖析很重要,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期望是难以全满足的,自我定位好,对于后期努力过程中,不仅事半功倍,而且不容易在反复。
2,海投的效果并不好,反而会令自己焦虑,也容易迷失自己的目标,模糊自己的真正需求;
3,结合企业来制作简历。在投BOE时,我的第二岗位写的是品质管理,因此,在简历中我重点突出了自己持有“ISO900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资格证书,并在面试前特意复习了一下,结果面试时果然被询问到了。而在投的私企中,由于有出差要求,且据我理解多是自驾,所以我写上了持有C1驾照;
4,心态要调节好。不焦虑,不放弃,多跟亲朋好友交流,舒缓情绪;
黄张翔同学对自己未来可以选择的就业方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结合自身的需求,最终确定了回家乡依托专业进行发展的求职策略。虽然求职过程比较坎坷,但是它一直坚持不放弃。黄张翔同学能够顺利实现目标,与他的个人能力是分不开的。在理学院研究生会任学术部副部长的一年里锻炼了黄张翔同学的组织协调能力,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联合培养的两年里,黄张翔同学沉下心来搞科研,在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黄张翔同学的求职经历告诉我们:就业意愿要趁早确立,综合自己的定位与企业需求,人岗匹配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