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梳理中成长,在弥补中完善

基本信息

耿志轩,男,中共党员,理学院本科2018级应用物理学专业,专业成绩排名第二,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已推免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期间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有学生会和校团委工作经历,获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三等奖、华东区赛二等奖等成绩,曾被授予优秀学生党员、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求职故事

成功的途径千千万万,所需的能力各不相同。对我来说,能够在大学期间获得不错的成绩,顺利去到自己心仪高校的原因,可能在于善于整理总结、能够发现并弥补自身缺点。

梳理总结——让自己成为集大成者

自高中开始,我养成了学习上梳理总结的习惯。在备战高考时,与其他同学题海战术不同,我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整理总结知识点、题型、解题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更多可能存在的题型和方法。但由于高中老师一般都会将这些梳理的结果“喂”给学生,因此这种学习方法可能并不会产生太大正面作用。我那时也会经常后悔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了这些可有可无的事情上。但在大学,情况完全不同。

大学的课程比高中更难、知识更紧凑,老师也不再会像高中那样帮学生梳理知识体系。于是,刚进大学时,在这种知识的“灌输”下,我很快就发现自己经常会不知道学过的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能够用在哪里,而对于知识点联系密切的学科,例如线性代数,甚至会产生混乱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提醒我,有必要自己去梳理总结一下,理清学科脉络、寻找知识点的联系。于是,在线性代数和电磁学的学习中,我第一次尝试着梳理体系、总结框架,这使我十分清楚这两门课的知识体系,与同学分享,他们听罢也恍然大悟,并觉得这种梳理十分有意义。于是从此,我便将这种学习方式贯彻始终,学习一门课时,首要任务是梳理体系框架,不再拘泥于做题。

梳理知识体系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他需要我翻遍课本,有时需要跳出课本查阅文献,以严谨、完整地将各知识点串在一起。我梳理线性代数时就熬了一个通宵且耗费了几乎整个五一假期,但这也是个十分快乐的过程,我会感觉到各种零散的知识点在我的组织下排列地井井有序,隐藏在知识点之间的秘密也被我一个个看穿。这种整理知识的快感就像是强迫症者把一切歪倒的事物扶正,急切又满足;整理完之后“俯视”知识的成就感就如同杂乱无章的房子被大扫除后焕然一新,条理又通透。而当在脑海中织起一张知识的网的时候,再学习这门课,或者去做习题,思路便会十分清晰,也能够发现更多的内容。这就像是一位集大成者,面对问题不慌张,精准定位,给予措施,迅速解决,联想延拓,提出建议,有备无患。

弥补缺点——为自己堵上各种漏洞

衣服需要缝补,软件需要更新,人自然也需要自省并打上补丁。当我梳理出一门课或一些课的知识体系的时候,或是在梳理的过程中,能够更容易地发现自己对于哪些知识存在缺漏。例如,我曾简要梳理过从五小力学到四大力学、数学各分支与物理各领域的大框架,并能够初步地了解自己的意向方向与这些内容的联系。而在梳理的过程中,我能够发现自己对于框架之内的某些课程理解不透彻、应用不熟练;梳理完之后,也能够知道要从事意向方向的研究,需要打牢哪些数学、物理的基础。这时,强烈的复习、补充学习的念头会涌上心头,而我清楚自己可能会三分钟热血,于是抓住这一机会,制定计划、查阅资料、投入于此,给自己提供收获的喜悦,以让这种学习的热情尽可能保持下去。

除了对课程内容,我还会对自己的能力方面查漏补缺。本科学习过程中,我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基础知识上、课本上、理论上,对于科研方面投入的不多,而科研经历是竞争中的一大现实因素,与其躺平降低目标,我选择采取尽可能的措施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在大三,我抓紧一切机会给自己积攒科研经历经验。一方面是参加了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其比赛模式对我的科研素质有较好的启蒙作用,另一方面,物理专业有很多可以自主设置课题的实验及实践课。我便在这些课上,自主开展自己意向方向的小课题,更加了解意向方向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弥补了一点在科研经历上的缺漏。最终,在保研面试中,这些“补丁”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梳理体系与查漏补缺是我在学习和保研过程中养成的习惯,日积月累,也逐渐对它们产生了依赖。如今,它们不再仅存在于学习中,而已经渗透到了我的日常生活中。梳理体系是目标,查漏补缺是方式,梳理体系——查漏补缺——完善体系,这一套逻辑上闭环,发展上螺旋上升的思维方式已然成为我日常生活中最底层的思维方式之一。当我涉足一个新的领域、接触新的事物时,它能够指引我,告诉我应该做什么、从什么做起;当面对熟悉的、旧的事物时,它能够使我更好地认识、辩证地分析。某个话题也好,某个领域也罢,甚至是某个生活场景,我都在其中因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引而受益。在未来,我也会将这种思维方式延续下去,使之成为我在某个人生阶段的指引,并因此受益、进步。


辅导员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