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推免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的时间,再次会想起那段岁月,依然感觉如在眼前。
我的本科专业是材料物理,在保研中收获了北京大学(物理学)、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和中国科大(物理学)四所学校的offer,并最终选择前往北京大学深造。由于自己对物理学科非常感兴趣,未来也有从事科学事业的打算,因此从大一开始,就定下了深造的目标,在前三学年一直很努力的学习专业课程、并且参加了国家级大创项目,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经验。时光飞逝,转眼间来到了大三下学期。有关保研的种种安排,也逐渐提上日程。
保研主要分为三步,夏令营(6-7月)、预推免(8-9月)和九推(9月28号及以后),其中夏令营和预推免是招生的主力,九推时留下的机会就很少了。而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学校的很多院系几乎只在夏令营阶段招生,因此我的计划是尽量在夏令营就拿到满意的offer。在大三的寒假,我给自己简单定下了简单的目标:尽量试一试北大、清华,重点准备自己最想去的复旦、上海交大和浙江大学,中科大和南京大学我认为相对稳妥就用来保底。同时尝试一些中科院的科研院所,如上海微系统所、人文学院等。
在大三下学期时,我提前做好了自己的简历、个人陈述和相关材料。这些文书材料应当做的干练、清晰、学术化,让导师和招生组可以一眼看到你的“闪光点”和重要经历。在4月份开始,就积极关注夏令营和课题组招生的相关信息,每天都在各种保研公众号和小木虫等论坛上收集有用内容,不放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机会。同时使用excel表格、倒数日软件和日历来整理消息,安排每天的工作。在这期间,我积极的找了很多之前的任课教师,听取他们的建议和规划。出于稳妥的打算,我投递了大概10所高校与科研院所,自此开始了我的面试之旅。
第一、二场面试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和物理学院的预面试。报名的形式相对简单,录取也是重点关注本科院校和学业成绩。由于前期复习比较混乱,再加上自己作为交叉学科基础本就不如纯物理的深厚,因此一些很基础的专业问题没有回答上来,导致一开始认为胜券在握的中科大面试得一塌糊涂。所幸微尺度中心更加关注学业背景,我因为专业第一的成绩而获得了offer,而物理学院由于提前联系过导师,同时在自己的科研项目和英语翻译上表现还算尚好,因此也获得了提前入营的资格。前两场面试为我接下来的准备指明了方向:认真复习专业基础,每日联系英语交流和文献翻译,同时提前联系导师争取机会。
第三场面试是北京大学材料学院。我非常幸运的入营后,怀着忐忑的心情给导师发送了自荐信,得到了这样的答复:“你的入营资格是我给的,数以百计的年级第一没有能入营,抓住机会,认真准备面试。”北大面试需要3分钟的自我介绍PPT,同时较为关注学科基础。在准备面试的那段时间,我几乎将寝室搬到了南唐五楼的自习室,PPT来来回回改了几十遍,又找来自己的女友和好朋友,一次次的排练计时。同时将固体物理、量子力学、材料物理等主要科目都复习了一遍。7月三号来到北京,见到北大东门、图书馆和博雅塔,入睡在勺园五号楼的时候,甚至依然不敢想象自己有机会来到这所学校。但是北大的对手非常强劲,在我报的导师那一组,除了我以外的六个同学全部来自北京大学本校,有的甚至还跟着老师发过文章,最终面试的表现也不敌强手,很遗憾没有拿到录取。
第四场、第五场面试是清华的工程物理系和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材料研究院。经历了前三场的磨练,后面的面试明显从容多了,专业问题也在不断地复习中回答的更加具体、熟练。清华的老师对于学科基础的要求同样严苛,会问一下很精尖、也很有挑战性的问题,诸如让现场估计TEM、SEM的入射电子动能等。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没有手忙脚乱,简单思索后给出了自己的分析。深研院那边,我提前联系了一位年轻老师,他与我进行了大概半个小时的面试后同意我加入课题组读研。由于工物系我报的老师名额已满且拒绝调剂到专硕,因此最终只拿到了候补。清华深研院顺利获得录取机会,这是我的第二个offer。
第六场面试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未名水暖春常在,物院花繁燕归来”,这里是物理人心中的白月光,也是我曾经不敢奢望的学术殿堂。经过了前面几次面试的洗礼,我决定奋力一搏,用尽全力争取这个可以来到北大的机会。面试一共包括两天,第一天是学术PPT展示,可以选择自我介绍也可以选择讲解自己喜欢的小实验、科学知识。因为料想到大部分人肯定都做自我介绍了,所以决定另辟蹊径走一步险棋,来跟导师讲一讲自己报名的方向——自由电子激光。在大二时我曾经前往上海科技大学参加暑期学校,有这方面的基础。此时昔日所学就全部派上了用场,自己用心制作了简练大气的PPT,讲解状态相对其他同学也更加从容一些。第一天的展示给老师留下了不错的印象,第二天上午面试时也抱着放空自己的心态,将自己最认真的一面展示给了老师,当天中午,就收到了物院打来的电话,问我是否有意愿来这里读博,确定来的话可以给发offer,我当即选择了确定。事后联系导师时,他的邮件里写道,“虽然交流机会有限,但你给大家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在3分钟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了你的认真和用心;在面试中,我们感受到了你积极进取的态度。这些都是做好科研工作的重要前提。再接再厉!”
在接受北大这边的offer后,我拒掉了南大、上交和北大深研院的面试,但是出于对不确定性的考虑,还是参加了浙大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面试,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浙大的面试整体相对没有那么紧张,老师们态度也都比较好。虽然是跨专业面试,但是由于自己心态很稳定,面试整体的氛围非常轻松。尽管有一些问题没有回答上来,但不影响整体的体验感和印象。最终也顺利拿到我的第四个offer,至此,我的推免之路告一段落。
从三月份刚开始报名时的紧张与忐忑,到七月份收获北大、清华、浙大和中科大四张预录取通知,再到九月份正式确认北京大学的录取,这中间有无数个奋笔疾书的星夜、也伴随难以忘怀的艰辛和感动。回首过往,有三点感悟最为重要:1. 充分广泛关注信息,动用身边和网络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自己多铺路多创造机会。
2. 认清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目标在哪里,并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
3. 保持良好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不到最后决不放弃。
孙健涵同学初入大学就树立了明确的目标——立志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此,四年来,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科技比赛,他都积极参与,最终凭借着浓厚的专业实力获得推免北大的资格。